滿城綠!東營書寫鹽堿地上的綠色奇跡

2022-03-12 19:15:30 來源: 東營日報 作者: 商雅雯

  原標題:鹽堿地上的綠色奇跡——我市深入推進國土綠化工作綜述

  “年年種樹不見樹,電線桿子比樹多”,過去的東營被稱為山東“北大荒”,因土壤平均含鹽量達17‰以上,一度被列為綠化的“禁區”。

  身披“全國文明城市”“國家園林城市”等殊榮,現在的東營,林蔭道寬闊整齊,綠化帶色彩斑斕,隨手一拍便是美麗的風景。

  近年來,東營市牢固樹立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理念,積極謀劃生態保護和修復項目,深入推進國土綠化事業發展,改善黃河三角洲生態環境,保護生物多樣性,在鹽堿地上書寫出了屬于東營的“綠色奇跡”。

  從“一棵樹”到“滿城綠”

  東營由于特殊的成陸機制和環境條件,土壤中次生鹽漬化嚴重,栽活一棵樹比養大一個娃還難。當年,勝利油田在河口區初建的時候,指揮部周邊白茫茫的鹽堿灘上只有一棵孤零零的樹,“一棵樹”成了這里特殊的地標和地名,缺綠少樹更成了東營如鯁在喉的痛。

  立下愚公志,誓讓鹽堿灘變綠洲。為徹底改善生態環境,我市從苗木選擇、改善土壤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,借鑒“上農下漁”,創造性地實施了“抬高、整平、深翻、蓄水、壓堿”等工程技術措施和“先治堿,后植樹”“先造地,后造林”等工程模式,有效解決了樹木成活率低的難題。

  東營的造林“難”,難在技術上,更難在資金上。在鹽堿化嚴重的地區,種植一棵樹的成本要80元。為破解綠化資金不足難題,東營采取“誰綠化誰所有、誰投資誰受益”的措施,引導群眾投資投勞,使植樹造林成為群眾致富的有效途徑;同時,把引導企業投入與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結合起來,一批林業基地、訂單林地項目在全市普遍開花,探索出了項目整合、協同共建、企業參與、群眾投標等多種融資渠道。

  三分種,七分管。為加強后期管護,我市推行林權制度改革,讓林業生產者和經營者的利益得到有效保障。此外,市財政安排專項造林補貼,對樹木成活率達到90%的綠化工程項目,每株給予2元補貼,激發了社會各界造林護林的積極性。

  從“難以扎根”到林茂糧豐

  鹽堿地上栽樹難成活。樹木的根扎下去之后,觸及鹽堿水就會枯死,這讓種樹這件事變得異常艱難。為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,2021年,我市啟動實施了沿黃生態長廊建設,有效改善沿黃區域生態面貌,繪就林茂糧豐、黃河安瀾的沿黃百公里綠色長卷。

  我市計劃利用10年時間,以黃河兩岸大堤和南展大堤為軸線,串聯龍居生態林場、王莊生態林場等7處重要生態片區,對30余萬畝規劃區進行綠化提升和濕地保護修復,計劃新造林3萬畝,林地提升改造8萬畝,濕地保護修復8萬畝,打造50處以生態綠化為主的節點。

  2021年,沿黃生態長廊工程共完成綠化面積1萬畝,其中新造林2600畝,補植提升8000畝,完成綠化任務的107%,完成投資1.86億元。今年,我市將持續深入推進沿黃生態長廊建設,計劃新造林2000畝,綠化修復提升9000畝,保護修復濕地6000畝。目前,全部施工設計已經完成,大部分工程已經開工建設,部分工程已進入招投標程序。

  除實施沿黃生態長廊項目外,我市還系統謀劃國家特殊及珍稀林木培育、孤島地區刺槐林更新改造等一批重點項目,通過重大生態修復項目實施,由點及面、系統治理,打造林茂糧豐、黃河安瀾的生態文明示范區。

  從“綠水青山”到“金山銀山”

  良好的生態環境,既是自然財富,也是經濟財富。

  我市以創新實踐為引領,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路徑。創新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投入機制,制定印發《東營市生態文明建設財政獎補機制實施方案》,出臺《東營市沿黃生態長廊工程管理辦法》,強化各級政府生態保護修復責任,將優質生態產品生產成本納入財政預算,為從“綠水青山”到“金山銀山”提供資金保障。創新“綠色土地”出讓機制,建立“土地出讓+生態券”的土地使用價格形成機制,以4.88億元掛牌價格完成首宗278畝附帶生態產品保護和修復條件的土地出讓交易。

  我市創新林下生態循環農業產業新模式,積極培育黃河口農產品特色品牌,發展林禽、林畜、林菌、林藥等林下經濟,打造了集產業示范、休閑觀光、文化體驗于一體的以“潤松農業”為代表的生態產業模式。同時,創新發展業態,把濕地城市與文旅產業結合起來,實施金湖銀河、天鵝湖、廣利河沿線等工程,建設“商、居、文、游”一體化產城融合示范區,帶動金湖銀河等區域土地資源升值溢價,實現生態產品價值的顯化和外溢。

  從一棵樹到一座城,昔日鹽堿灘,如今新綠洲。一座宜居綠城,正在黃河入海處迅速崛起……

 。ㄓ浾 商雅雯)

初審編輯:趙靜

責任編輯:馬寶濤

相關新聞
欧美18videosex性欧美以前丨欧美xxxx丰满熟妇综合自拍区丨东京热久久无码DVD一二三区丨性欧美18-19sex性高清网站